汉代是一个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尊卑的朝代,汉代的冠制更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,这个时期的冠制森严且复杂,主要有冕冠、长冠、委貌冠、爵弁、通天冠、远游冠、高山冠、进贤冠、法冠、武冠、建华冠、方山冠、术士冠、却非冠、却敌冠、樊哙冠等十六种。
汉代百官在正月朝贺时戴此冠,天子也戴此冠,此冠高九寸,正面竖起,顶端少邪,垂直下方以铁为梁,梁前有金博山。
与古代皮弁的形制相同,用鹿皮制作,长七寸,高四寸,上小下大,形状如倒扣的杯子,用黑色缯绢制作,戴此冠时,上身穿黑色上衣,黑色衣领衣袖,下身穿白色下裳。在辟雍举行大射礼时,公卿诸侯、大夫需戴委貌冠。
形制和通天冠相似,但是梁前没有“金博山”等装饰饰物,只是在冠的前部横卷了一个绢筒,此冠为亲王日常所戴。
据说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所戴冠帽的式样,秦灭齐之后,将此冠赐于皇帝的近臣所戴,汉代将此形制冠帽沿袭下来,为官吏和近侍所戴。高山冠的形制和通天冠相似,但顶不邪却,高九寸,无金博山及展筒等饰物。
又称獬豸冠(xiè zhì)、铁冠,为侍御史、廷尉等司法官员所戴的冠帽。冠顶直立着一根象征獬豸角的铁柱,寓意着希望戴冠者像獬豸一样明辨是非,公正执法。
汉代的方山冠的形制介于进贤冠和高山冠之间,用五彩縠制作而成。此冠并不常戴,只有在皇帝祭天时,其随从人员以及扈从仪仗队中使用。
形制和长冠相似,为宫殿门吏、仆射所戴。
外形和冕冠相似,广九寸,高七寸,前后出各四寸。此冠名字来源于鸿门宴时,樊哙听说项羽要杀刘邦,急忙撕破衣服包裹住盾牌戴于头上,闯入军门保护刘邦的事迹,后创制此种冠赐殿门卫士所戴。
外形和进贤冠相似,前高四寸,通长四寸,后高三寸。为卫士所戴。
以铁为柱券,贯大铜珠九枚,形似缕鹿,下轮大,上轮小。在祭祀天地、五郊、明堂时,为乐、舞人所戴的冠。
又称“广冕”,外形和冕冠相似,广八寸,长一尺六寸,一般多采用木板做顶,前小后大,外层覆以细布。
据记载,秦汉以前,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。至汉代,王莽因头凸才裹巾,巾于是被上层士大夫家居所用,后逐渐普遍,汉末文人与武士则以戴巾为雅尚。
类似于巾,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,起初戴帻皆需覆冠,后才单独戴帻,秦汉武将喜戴红帻,文官穿便服常戴帻,它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。幅巾主要用丝绸或葛布制作,“头戴纶巾,手挥羽扇”是当时文士的普遍装束,在汉代,白色头巾为官员免职后或平民的标志,而上层人士的头巾则为黑色。